GCL-Poly 能源公司与Hareon 太阳能科技签订长期的战略协议,Hareon太阳能科技中国大规模的光伏产品供应商。
这种发电方式基本上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但一些实际操作问题仍有待解决。华盛顿州大学科学家、研究论文合著者迪克·斯楚尔泽-马库奇表示:可产生的电量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余下电量用于为一道红外激光束供能,以帮助实现在任何环境条件下满足整个地球用电需求这一目标。研究论文刊登在《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如果所产生的电量能够传回地球,便可以满足全人类的用电需求。根据研究小组的计算,安装在一个2米宽接收器上的300米长铜线以及一个10米宽太阳帆所产生的电量足以满足1000个家庭的用电需求。斯楚尔泽-马库奇表示,虽然用于研制这种卫星的绝大多数技术都已存在,但研发聚焦程度更高的激光却是一大挑战。
这种发电方式的一大缺陷就是地球与卫星距离太远,达到数百万公里,即使最强大的激光束也会发散,进而丧失大部分能量。一颗携带1000米铜线的卫星以及大约位于同一轨道的8400公里宽太阳帆便可产生10亿的3次方瓦特电量,大约相当于地球当前用电量的1000亿倍。仅在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份有近50家公司正建、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之一、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在一次论坛上反思称,只经过短短几年,我国光伏产能剧烈扩张,2007年和2008年该行业产能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果依然只注重制造不注重科研,造成技术短腿,只关注短期利益不关注长期效益,则是杀鸡取卵。新能源产业被视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拉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目前来看,业内较为现实的观点多认为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高、电价贵,在技术上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有业内人士质疑,在奉行低价中标思路背后,说明企业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宽裕的财力去完成关键技术的研发,不少企业都选择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这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品量产,获得效益。
同时,由于中国光伏产量主要靠出口,这一轮被称为第二春的行业复苏主要依靠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孟宪淦指出,技术瓶颈是中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弱点。
据悉,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政府即便准备削减补贴,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仍被广泛看好。国家发改委随后专门出台规划文件,指出光伏产业应控制产能,合理健康发展。[page]核心技术关乎生死存亡早在泡沫膨胀的时候,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就批评,通常光伏企业建厂需要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资金1亿~3亿美元不等,而在暴利诱惑下,有些投资者和企业家把建设期缩短为6个月,结果导致环境问题、质量问题。按远景规划,可再生能源将在2030年发挥重要替代作用,2050年才能成为主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风电为例,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1215万千瓦,只有894万千瓦并网发电,有些地区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数据显示,中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60吨、 2006年287吨、2007年1156吨、2008年达4000吨。行业扩张的热度不减,而国内泡沫批评声同样不绝于耳。这些去年以来一直为业绩下滑和亏损而发愁的企业,目前多数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有些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但进入2010年后,风电、光伏发电容量将超过电网容量的10%,电网的接入能力将受到挑战。不过,行业的降温似乎只是暂时的。
中国光伏产业是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光伏神话到光伏泡沫可能只是一步之遥。
而国务院指出的多晶硅产能过剩,实际主要是低端产能过剩、低效产能过剩和劣质产能过剩。从当下实践看,地方政府明显有些激进,某些地方提出的风电三峡、中国太阳城等,大干快上的新能源项目,很可能脱离市场的容纳能力。不过,即便是这种笼罩了新兴战略产业、高科技环保产业、可再生可持续等各种光环的产业,也需要在克服投资泡沫、产能过剩等虚热症状之后,才会真正健康发展起来。当地一位能源业资深人士透露,影响新能源发展的瓶颈,还在于风电、光伏发电的出力波动较大、可调节性差,增加了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压力。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往往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的,他们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投入大、见效慢,而更钟情于上马短、平、快项目,这样只要把基础设施建起来,搞技术引进,或直接进口,搞组装、拼装,产业做大了,地方经济的数字指标好看了,但长期效益和利润却不一定有多少。上述能源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宁夏风电、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大,问题还不太明显,电网可以利用系统内的备用容量等进行调节。
按规模计算,2009年全国最多可以拿出100多亿元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而这远远不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日本在后危机时代一直把激活太阳能市场当作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包括日本夏普、三洋等太阳能巨头均公开指出2010年提高光伏电池的对外委托订单比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包括光伏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定位为战略类新兴产业,但远不到普及的时候。美国是最大的潜在市场,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将拿出18.5亿美元向两家太阳能企业提供支持。
8月10日,我国280MW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正式开标,这让人们又想起去年招标时惨烈的低价竞争大戏。中节能、国投华靖等国有大型企业,无锡尚德、浙江正泰等民营企业,比利时羿飞等欧洲新能源公司都在这里有巨额投资。
新能源行业需要精耕细作的地方的确还很多。据了解,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关系到太阳能光伏企业生死存亡的新一轮光伏并网发电价格招标即将开锣。据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当系统接入的风电、光伏发电容量超过10%时,系统稳定开始出现问题;当接入规模达到20%时,问题将变得很严重。
去年年中,一直呈现狂飙突进光伏产业得到首个黄牌警告。而多晶硅材料生产工艺中在产业链中是高端,占成本50%,可不掌握核心工艺和技术,不但会造成污染,还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电源结构的不尽合理和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从无锡尚德、天威保变(24.40,0.21,0.87%)、拓日新能(23.42,-0.02,-0.09%)等光伏企业传来的消息也很乐观。
在后危机时代的紧缩期,一度有业内人士悲观地估计,至少50%的中小光伏企业面临停产。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多晶硅价格又开始出现反弹迹象。
孟宪淦强调,可再生能源总量超过了目标,政府就没能力收购了,新能源的发展一定要和国情能力匹配。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访时了解到,宁夏是我国太阳能并网发电的示范省区,到去年底自治区以率先核准了太阳能并网发电项目共13个项目170兆瓦。在美国,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首先考虑用于研发,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研发的金额仍有几十亿美元,保证他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占领高地。施正荣一直在呼吁,过往中国制造廉价、高污染、被征反倾销税的传统形象,不要在光伏产业这个新兴战略产业上重演,希望光伏产业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G瓦左右,而中国就占据了40%份额。另外,中央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会受到财力约束。
真泡沫还是假泡沫一般人很难想到,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多晶硅生产竟会与传统钢铁业一样,被国务院点名为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虽然它还没有完全从过去几年超速增长的惯性中实现软着陆,但这个行业正逐渐从狂热和激情中冷静下来,以一种更理性的姿态规划未来。
如果国家的统筹安排不到位,或在技术研发上执行不力,当国内市场也升温,新能源市场的蛋糕随之做大的时候,中国企业恐怕只能看着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享受或分食,自己只能站在旁边看着,最后拣一点残羹冷炙。光伏发电的主要生产原料是多晶硅。